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猪猪小说网 www.zhuzhu.la,怪味沧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弄过一回。

    有一天,这个崔大头正在锻磨,听见贵亭叔和贵亭婶小声嘀咕。贵亭婶问:“中午叫崔石匠吃啥?”贵亭叔说:“咱不是还有糖糕吗?”贵亭婶说:“就那几块糖糕,他舅大老远来了,还不够吃。”贵亭叔说:“那就烙点饼子吧。”崔大头听了,心里很不高兴,做的活儿有意让石磨的中间少打一点,周边剔得多了一点。

    下午试试新锻过的磨时,这盘磨摇摇晃晃,侧侧歪歪。贵亭叔和贵亭婶说:“崔师傅,这一次锻得有点膛高吧?”崔大头说:“不要紧,糖糕叫他舅吃吧。”贵亭叔两口子闹了个大红脸,立刻知道得罪了这个石匠,连忙赔不是,承诺好好招待他,崔大头才把磨重新锻了一遍。事后,贵亭婶一提起崔大头,不说什么原因,只骂他是个“缺德鬼”

    大石磨只有生产队里才有,一部分农户还有一种小石磨,叫做“花磨”有的地方叫“晃磨”可能更形象一些。这种小“花磨”口径一般一尺左右,下扇固定,上扇边上揳进去一个木耳朵,木耳朵上有一个圆孔。使用的时候,用一只木拐子,木拐子的一头插入木耳朵内。一个人手持木拐的木柄,往怀里时猛拉,向外送时猛推,一拉一送,靠惯性让磨扇不停转动。拐这种花磨,用的是巧劲儿,推拐的人,身子有节律地耸动,很好看。

    小宝家就有一盘花磨,主要做两种食品,一种叫“懒豆腐”做“懒豆腐”时,先把黄豆浸泡成又大又白的湿豆,和清水一起放入花磨上扇的孔中,一个人添,一个人拐,配合默契,磨出豆浆来,与萝卜叶子或者其他菜叶子掺和在一起煮,加上食盐就是一顿饭了。

    吃这种饭,可以节约粮食,在那个年代,人们想出了许多粗粮细做、节约主食的好办法,这就是其中的一种。还有一种只有我们那一带才有的“粉浆面条”做这种“粉浆面条”也要用小花磨,是把浸泡好的豌豆,加上花椒叶子拐出来的。拐成的浆经过过滤、沉淀,下面澄出的是豌豆淀粉(又叫豌豆芡),上边留下少量淀粉的浆水,放在锅里烧开再下面条,就是所谓的“粉浆面条”与用其他方式做成的浆面条,味道是不一样的。这种汤面条非常好喝,能够吃两碗饭的人,可以加倍地吃上几碗。所以做“粉浆面条”就不是为了节约,而是带有节约性质的改善生活。隔上一段时间,小宝奶奶说:“拐一顿浆面条膨膨肚儿。”一家人就非常高兴,能够吃上一顿上等的好饭。

    再说一种石器,这种石器叫石碾。

    八队社员刘八爷的父亲,解放前开香坊,就是专门做香客们对各路神仙敬拜时,用的香火的作坊。任何一种产业的兴起,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需求配套。刘八爷家的香坊,在我们马寨一带,能够一枝独秀,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、特定的历史渊源和相应的市场需求。

    在我们马寨的东边群山中,有一个山头,长得很像一座老式瓦房,巍巍峨峨,峻峭挺拔。背阴的一面,形如斧劈刀削,自上而下,几十丈深,不可攀越。朝阳的一面,景色优美,山上巨石奇诡,泉水丁冬。有土壤的地方,长了几万株百年以上的苍松翠柏,四季常青。从山脚到山顶,盛产山楂、酸枣,还有苍术、丹参、柴胡等多种中草药,生长繁茂。数不清的山花,烂漫怒放,俯拾皆是,点缀得山间道路生机盎然,植被远远好于其他山头。小宝他们就读的马寨小学,一到了春季,老师们组织学生旅游,就要带上干粮,爬这一座山头。这是孩子们的盛大节日,一路上,唧唧喳喳、奔跑跳跃的孩子们,兴奋异常,欢快无比,吃着干粮,喝着泉水,登石爬树,无视老师们不断的怒喝。到了山顶,站在山巅,孩子们就会突然肃静,用一双双好奇的眼睛,饱览祖国壮美的山河,体验出生命的珍贵,不知不觉间萌生出远大的志向。

    老一辈人传说,这座山顶上曾经多次出现过佛光,很有些灵气。又传说张三丰在上面修炼过数载,老百姓就因此给这座山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祖师顶。祖师顶上边盖了一座祖师庙,用泥巴塑了祖师爷,还有财神、送子娘娘等几个生产生活离不开的神仙。有几个道士,常年住在上边修炼,摆设道场,抽签打卦,收集香客们的捐赠俸赐。附近有一些虔诚的妇女,时不时地也到山上,陪着这几个道士修炼。住上一段时日,面色红润,神清气爽。每逢初一、十五,附近的信男善女们,都要去上香。所以,这里的香火曾经有过鼎盛时期。上边的香火鼎盛了,刘八爷父亲的香房自然生意很旺。

    做香的原料,主要是用榆树皮当做黏合剂,再用沉香木粉、柏树木粉、辛夷、香附子、苍术等当做香味剂,火硝当做助燃剂。把这些东西分别研磨成面,按一定比例把各种料混合,拌成一定湿度,反复碾轧,这种混合物就黏结起来。通过简单机械挤压成条状,再用手工擀成香棍棍儿。用刀截成一定长短,晾干扎把。磨香粉用的是大石碾,一匹骡子整天在碾盘的碾道里转悠。这种碾的碾盘是石头,碾磙当然也是石头。不同的是,这种碾盘和碾磙都不光滑,必须锻造出深深的纹路,起到砸、搓、碾、轧的作用。如此反复磨皱,才把做香的原料磨成粉剂,再用硝水混合碾轧成油泥一样的香坯。

    解放后,不时兴迷信了,好逸恶劳的道士们没了踪迹。刘八爷家的香坊没了市场,石碾也失去了碾香料的作用。通过石匠的重新改锻,变成了普通的石碾,邻居们用来轧红薯干、碾苞谷。后来,马寨三队开了油坊,刘八爷二十块钱把石碾卖给了三队。三队请来的做油师傅,把这盘石碾改造成了碾芝麻子的油碾。

    油碾、炒锅和打油床,是开油坊必用的设备。

    油匠们先是在大铁锅里把芝麻子炒熟。炒芝麻子是个技术活儿,火不能太旺,锅内必须用油铲不停地翻动,芝麻子炒得以发黄偏黑为最好,这种状态出油率最高。这些炒熟的芝麻子,放在油碾上磙轧。刚开始时,芝麻子是松散的,不多久,就变成了近似油泥的片片儿。这些油片片儿,还要放在蒸锅里蒸上一个时辰。蒸好了以后,油匠们再用麻绳,把油泥包成磨盘大的厚厚的圆饼,一层层地叠放着,竖着排在打油的油床里。这些圆盘的两端,用厚厚的硬木板夹着,一端是固定的,一端是用特制的四个楔孔板顶着。打油时,这四个楔孔,有规律地轮流塞进去四个不同厚度的楔子,一个打紧了,其余三个再换更厚一点的继续打。

    打油是一个很重的力气活儿。油匠们一站在油床边上开始打油,就几乎一丝不挂,甚至裸体干活儿。他们挥动十几斤重的大锤,朝着镶有钢箍的楔子击打,边打边更换楔子。开始的一段时间,击打楔子的力度不用太大,更换楔子的频率却很快,随着油盘的渐进,形势越来越紧张了,换楔子的频度就低了,大锤的劲道就要升上去。油匠们喊着号子:“杀咿咿呀得咿咿呀”一锤比一锤狠地轮流击打四个楔子。金黄色的香油,就从麻绳的缝中渗了出来,形成了淙淙的油流,顺着凹槽流向了油缸。这种油就是所谓的“大槽油”与全靠热碱水烫浸的小磨油有所区别。

    油坊里弥散着喷香的油味儿,所有器械上都浸润了食油。油匠们在蒸汽腾腾的油坊内干活儿,就是不吃油,只闻这油气,也能上膘。一槽油打下来,光光的身子上,全是油汗。换衣服时,就得用黄豆秆灰,在身上抹上一遍,跳进热水缸里洗才能洗净。

    打油后的下脚料是油饼,干干的圆圆的好像薄磨扇。三队里留下一些作为种瓜的肥料,其余的分给群众。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打油,到底不可能把油全部浸取,掰开油饼,还有不少的芝麻子粒,吃起来有点碜,但是很香。三队的孩子们,上学时往往带上一小块,与其他队的同学分享。伙伴们很羡慕他们有这么多美味的零食。其实,这些美食,差不多都是孩子们偷偷地拿出来,眼热别的小朋友们。因为他们的父母,对这些分到的少量油饼很珍惜,砸碎了,与蔬菜一同熬煮,与“懒豆腐”一样,可以当饭吃。小宝妈有一次哄嫉妒的小宝说:“傻孩子,别眼热他们,三队的人一年要吃下一个石磙!”

    三队的油坊,一天只能打出百十斤油,竟然满足了方圆二十来里的供应。因为那时,群众家里分得的芝麻少得可怜,只有到了临近春节时,才有许多群众,兜着芝麻,掂着油罐,二斤半换一斤香油,过上一个好年。

    国家由于连年偿还解放初期欠下前苏联的债务,对农副产品的征收一直卡得很紧,土地的产出率又比较低,人民的生活没有多大好转。吃穿住用,一直得不到大的改善。特别是过了天灾人祸的1960年,人们对食品有着痴迷的神往,为了在生产队里分到一点牛肉,孙二孬的爹爹把一条命都搭了进去。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